close

美國是個沒有健保的國家, (歐巴馬總統提的健保措施吵得沸沸騰騰的, 先不是我們這裡關心的重點), 所以醫療支出的多寡完全就是要看保險的好壞及保單內容而定。對台灣人習慣俗擱大碗的建保給付制度來說可能有點難以想像。簡單來說, 看醫生上醫院拿藥等等, 就像是台灣人可能自己會加買的意外險、重大疾病險等等的那樣, 依照你的保費及保單不同, 有不同的保額標準。有事情發生的時候, 要經過理賠的手續, 才會知道到底保險公司會給付多少, 以及自己要出多少錢。

 

想當然而, 保費繳得越高的保險, 越有可能保障的範圍越高, 或是自付額越低。美國的保險項目中有三種都可以翻成中文的「自付額」, 有時候實在會令人有點糊塗了:

 

1. co-pay: 這是指每次去看醫生, 住院, 或拿藥要付的自付額, 有點像台灣一般診所每次去看的時候收的自費100元那樣, 是看診拿藥時直接付給醫院/藥局的。這種通常金額不大, 每次可能10或20塊美金。

 

2. deductible: 這是指帳單下來以後, 要自己付的部分。和前一項不同的是這個金額是累計的。假設你的保險一年的自付額 (deductible) 是五百美金, 意思就是帳單下來後, 金額累計在五百美金之內的都要自己先付, 自己付了五百之後, 保險公司才會開始給付──當然也有那種很好的保險自付額是零, 那就是所有帳單都會由保險公司給付了。

 

3. out-of-pocket maximum: 這個同樣還是自付額, 但是是指一年中所有你付出去的錢, 包括 co-pay, deductible, 以及其他保險不給付的部分。這個部份也是累計的, 和上一項 deductible 一樣, 是每一年度重新開始計算。

 

這聽起來好像有點複雜。舉例來說, 我之前學校的學生保險, 自付額 (deductible) 是 400 元, 一年的 out-of-pocket maximum 則是 4000。意思就是所有帳單下來之後, 第一個四百元以內我要完全自費, 保險一點都不給付; 超過 400 元的部分保險開始給付了, 但也不是全額支付, 而是付 60-80% 不等的金額。保險公司沒有付的那另外 20-40 % 就算是我自己要付的部分。這些全部的部分加起來, 一年如果付到四千美金, 我就到了今年的上限了, 超過四千的部分保險公司會全額給付。

 

不同的保險公司或保單內容, 會有自己的特約醫院及醫師 (In Network)。去這些特約診所或醫院看病的好處是, 一來通常保險給付的成數比較高; 二來通常醫院會幫你處理帳單及申請理賠的事情。大致上的流程是這樣的:

 

去看醫生或是做檢查, 他們會跟你要保險資料

醫院或診所會把帳單送去保險公司請錢

保險公司依照他們和醫院/診所/醫生/檢驗單位的合約, 調整帳單的金額

(基本上就是殺價的意思, 說你不可以收這麼多錢, 或是某幾項根本不能收錢)

依據保單內容, 保險公司給付全額, 或部分, 或完全不給付

(保險公司沒有付的部分或全部, 都算在自付額 deductible 或 out-of-pocket maximum 的累計裡面)

保險公司寄理賠結果 (EOB, Explanation of Benefit) 給你, 上面就會看到自己該付多少錢,

如果不同意的話可以跟保險公司上訴 (appeal)

醫院根據你的理賠結果寄帳單給你

付錢給醫院

 

這樣可以看出來, 一來一往的狀況之下, 看個病之後要二三個月才會知道到底要付多少錢。此外, 由於「保險折扣」(也就是保險公司幫你和醫院殺價的部分) 的部分是看每一家醫院和保險公司的合約以及保單內容而定, 在看醫生之前沒有辦法知道在哪家醫院做什麼項目自己會要花多少錢。

 

譬如說 A 診所看診是收 150 美金, 當場給藥治療收 80 美金; B 診所一樣的看診收 125 美金, 但是給藥治療要 105 美金。乍看之下好像不管去哪一家診所的費用是一樣的, 但是可能保險公司和 A 診所殺價的結果是看診收 85, 給藥治療不能收; B 診所的殺價結果是看診收 50, 給藥治療也是 50, 這樣反而是 B 診所比較貴了。台灣健保也有類似的制度, 譬如說在教學醫院跟診所做超音波, 健保給付額跟自費額都不同; 但是在美國這些資訊並不像健保的自付額那麼透明, 有一個表可以事先查。所有的資訊都要等你看完, 帳單出來送去理賠之後, 理賠部門再根據個案的醫院合約及保單內容來判定。因此如果真的想要「比價」, 就只能到處逛醫院, 每次去再等二三個月理賠結果下來才能知道。

 

講了這麼多, 要來說說生產費用了。這樣看起來, 依據保險公司及保單的不同, 生產的花費相差很大。那沒有保險的人怎麼辦呢? 台灣人可能很難想像沒有保險的狀況。通常台灣學生來美國讀書, 學校會強制你參加學生保險, 或提出你有其他相當保額的保險證明。但是有時候學生眷屬沒有參加保險, 遇到要生產這種狀況要怎麼辦呢?

 

第一個方式是找醫院談。很多美國人也沒有保險 (註一), 因此有的醫院會提供「包套生到好」的服務。像是辛辛那提的薩馬利坦 (God Samaritan Hospital) 就有這種服務。一位學長他們三年前左右是生到好 2500 美金, 2011 年的時候我聽說漲價到 2900 美金了。 他們的生到好包含所有的產檢費用, 超音波抽血等等檢驗費用, 還有接生的部分。不過我聽說他們的看診及接生都是以比較菜的住院醫生為主, 也不能指定醫生, 不過好像也沒出過什麼重大的新聞就是了。

 

很多專門來生美國人的媽媽, 一般也是走這種方式。大部分我知道的是在加州, 由華人醫院及月子中心包套, 含最後幾次產檢及生產費用。我知道的大概是三千到五千美金之間, 不過這通常不包含小孩的費用 (詳細費用請見下集)。

 

如果沒有找到醫院生到好的方式, 第二種方式就是申請州政府的救助保險金。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救助醫療保險 (Medicare), 每個州的規定各不相同, 但是大部分是要低收入戶的公民才能使用, 少部分的州也讓拿部分簽證的外國人申請。因為小孩子一生下來就是公民, 因此生產費用小孩子的部分可以申請補助。此外俄亥俄州 (Ohio) 有一項外國人急難醫療救助金, 因為生產可以算是緊急的醫療救助行為, 因此外國學生也可以申請。但是這只有包含生產的部分, 產檢及其他檢查就不能使用。

 

如果不符合這些州政府提供的救助金申請資格, 醫療費用還是龐大無法負擔的話, 第三種方法就是和醫院殺價!! 沒錯, 就是殺價!! 我們上面說過了, 保險公司其實也都和醫院殺價, 所以其實醫院所定的價格是非常非常高的。很多美國人都有許多醫療呆帳, 因為付不出來就是付不出來。很多醫院會有低收入的「折扣」, 依據你的收入高低, 在保險不給付的範圍之內給你一定程度的減免。除此之外, 通常去和醫院多吵幾次, 他們也可以給你不同的折扣。我有碰過一次付清打 85 折的, 或是可以讓你免息分期付款。總之美國是個會吵就有可能得到好處的國家 (在台灣大概就要找立委上電視了, 不過這邊好像不用這種的), 所以多打幾次電話, 多問幾個部門就對了。

 

下一篇就要真的來說說生產費用的數字了~~

 

 

註一

由於美國沒有全民健保, 大部分的保險是透過公司的雇主提供。美國政府鼓勵雇主提供員工醫療保險, 由雇主出面和保險公司談一個保障內容, 依個別員工的年齡和健康狀況有不同的保費高低。保費的部份由雇主和員工一起負擔, 而提供保險的公司可以或得稅率減免等等優惠。一般大公司的福利和保險都比較好, 小公司則不一定會提供保險, 2007 年勞工部的統計, 不到一半的中小企業有為員工提供保險。雇主沒有提供保險或是沒有雇主 (像是自由業等等的) 如果想要有醫療保險, 可以自己和保險公司做個人投保, 但是通常保費相當高, 自付額也很高, 結果就是每個月花很多錢繳保費, 生病的時候還是都要自己出錢付大額的自付額, 因此很多美國人都是沒有醫療保險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熊仔 的頭像
    熊仔

    Kuma's Cave

    熊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