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週:

上次看完醫生之後我們就搬家了。正確一點地說,就開始流浪了。因為我們的新家雖然交屋了,但是搬家公司的車子一直沒有到,整整晚了一個星期,所以我們只好窩在巽涵學姊溫暖的家,超級感謝他們一家收留我們。不過不知道是因為天氣熱還是搬家,最近都吃不太下東西,而且久違的 (其實也沒有很久) 的孕吐又回來找我報到了。

 

怎麼會有人已經到要第九個月了還在吐呢??????

 

產檢九:7/2/2014

在亞特蘭大的醫生是早就找好的,一位台灣的蕭醫生。會選到他是因為巽涵兩個小孩都是由蕭醫生接生,覺得滿推荐的。正好蕭醫生也在我的新保險醫療網以內 【註】,所以很早就打了電話預約。沒想到這次的看診經驗不是很愉快。

 

看診那天早上有點狀況,前一天丁丁就有點拉肚子。早上起來看起來人不太舒服,我怕她脫水所以就讓她多喝了點牛奶,結果可能一下子喝了太多,出門前就哇啦啦地吐了我們兩個整身。折騰一陣子出門之後,在診所附近繞來繞去找停車位,最後就沒有提前到診所 (不過也是準時到而已)。一進去我就有點傻眼,候診間很小,很多孕婦根本沒有位子坐,只好站著等。小姐的動作也不是很快,該填的文件填好交出去之後,過了快半小時她才發現少給我一張單子要我再填,填完一等又是好久。就這樣我們足足等了兩個小時才看到醫生........ (在美國因為都是約診,就算有點delay大概也是半小時多,等這麼久還是第一次!!)

 

看到蕭醫生的時候,我更訝異地是他完全沒有看過我的病歷。我之前的醫院已經早就把全部的資料都送過來,但是他說太多頁了就沒有看,所以直接用問診的。我大概跟醫生描述一下狀況,說明之前的醫生有一直在追蹤妹妹的生長狀況,蕭醫生就說「那好,我們也來看一下超音波吧!」這還是我在美國第一次由醫生直接做超音波的檢查。

 

超音波照了大概三分鐘,醫生就說「好,肚子還是很小,不到 5%。體重大約是 4磅 13 盎司 (大約是 2200g)。」我當下也有點傻眼,因為之前的超音波都會做得很仔細,至少會做到 15-20分鐘以上。醫生接下來就說,肚子小的胎兒有很大的機會在自然產的時候出現胎兒窘迫的狀況,也就是在宮縮的過程中沒有辦法承受生產的壓力,因此心跳會急速下降,那還是一樣要剖腹 (暗示我自然產不會成功)。他說他見過太多這種案例了,還是直接在 39 週的時候就剖腹就好了。這樣休息三週就可以準備去上班。

 

我當下其實有點愣住,因為從來沒有醫生跟我提過這種自然產胎兒窘迫的狀況,還需要一點時間消化這個新訊息。我跟醫生說我上次就是剖腹,休息三週不可能可以去上班,而且我還是很希望可以自然產。醫生就表示他看過很多這種情形都不會成功,叫我回家再想一想。而且因為妹妹比較小,所以接下來每週都要去兩次,星期一四都去報到,一次做 NST (胎心音監測),一次做 doppler 的超音波。講完醫生就叫我去前面掛號,整個看診大概不到十分鐘就結束了。

 

妹妹的腳腳

妹妹一直在玩腳腳

 

看完醫生其實心裡很不舒服。等兩個小時看十分鐘,醫生也不讓問問題,也不跟你討論作法,就直接幫你決定「啊這樣就最好了」,感覺好像回到台灣看醫生一樣。

 

我不是要批評台灣的看診制度,也可能真的是被美國比較人性化的醫療制度寵壞了,但是一想到我每年繳六千美金的保費 (台幣十八萬),每次看醫生保險都是付幾千塊台幣的費用,應該要得到比較好一點的待遇。至少醫生應該要好好跟我說明不同的作法有什麼優缺點,要看過我的病歷,並且要仔細回答病人的問題及疑慮。後來我才瞭解蕭醫生因為會講中文,算是這裡婦產科的名醫,很多說中文的都來找他看診──果然看診的經驗和過程就真的很像台灣看名醫那樣。

 

我和之前的婦產科醫生聯絡,想要尋求第二意見,同時也開始上網找換醫生的可能。我知道我已經最後一個月了,很多醫生可能會不收,但是想說還是先留個後路。隔天原本的醫生親自打電話給我了,跟我在電話上說了很久。她表示所有進產房生小孩的孕婦其實都面臨了「生不出來可能要剖腹」的可能。沒有人知道胎兒到時候的狀況,但是不是肚子小的胎兒都會出現胎兒窘迫的狀況。她能夠瞭解蕭醫生的建議,勸我再去一次試試看能不能和醫生溝通,因為這麼晚了再換來換去找醫生有一定的風險。

 

換醫生?!

 

我也知道蕭醫生建議的作法就是最簡單,直接再剖腹一次就好了,也可以計畫安排。讓我不舒服的是覺得無法跟醫生溝通,好像有問題問了醫生也不會理你的那種感覺。總覺得這麼晚因為搬家換醫生就是不得已了,希望能找到一個信任的醫生,把最後最重要的幾個禮拜過去,妹妹可以平安健康地生出來。

 

看診完這天晚上我在網路上看了半天,希望能找到一些其他人推荐的醫生,不過很多診所/醫院都離我們家太遠了。後來我找到一位很多人說不錯的韓國女醫生。隔天打電話過去,掛號的小姐說換醫生的病人都要先把病歷轉過去,他們的醫生或護士看完之後,會決定要不要收。如果有人願意收的話,會再打電話跟我約時間。另外那位韓國醫生現在的病人很滿,我要排隊的話可能等到我生完了以後才看得到她的診。聽她這樣說,我就想還是先請原來的醫生把病歷轉過去,看有沒有醫生肯收好了。如果有的話那就是跟這個醫生有緣,接下來也就只能等,然後一邊找找資料看看到底怎麼樣是對妹妹最好的打算。

 

 

【註】 

我們搬家之後,是跟著我任教的大學保醫療保險。這一次我們選的是 HMO 類型的保險,保費較高但是自付額較低。HMO的保險通常會要求你有家庭醫生,有事情要由家庭醫生來轉診。其他的科別也都是要在他的醫療網以內的才會給付,也就是不能什麼醫生想看就去看。關於美國醫療保險制度的簡介可以參考這裡

 

【記】

今天已經 39w1d了,希望懷孕日記可以在妹妹出來前打完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熊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